当前位置:技术支持 > 如何监测空气中的气溶胶含量? 技术文章

如何监测空气中的气溶胶含量?

点击次数:2344  更新时间:2020-02-12

    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疫”仍在持续,我们在感谢那些美“逆行者”的同时,也在不断了解新冠病毒的情况。2月8日,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介绍,目前上海已经明确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直接传播与接触传播,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气溶胶又是什么,如何监测室内环境中气溶胶有多少呢?

 

    气溶胶是什么?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这些固态或液态颗粒的密度与气体介质的密度可以相差微小,也可以悬殊很大;颗粒的大小一般在0.001~1000μm之间;颗粒的形状多种多样,可以是近乎球形,诸如液态雾珠,也可以是片状、针状及其它不规则形状。从流体力学角度,气溶胶实质上是气态为连续相,固、液态为分散相的多相流体。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中悬浮的过程中,因为失去水分,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核,就形成了飞沫核,这个飞沫核可以飘到更远的地方造成远距离的传播,这个就是气溶胶传播,一般情况下在特定的环境里面,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大家还在研究与推测中。目前没有直接实验证据表明该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感染健康人,但在封闭和半封闭狭小空间内气溶胶传播感染应该与飞沫传播感染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气溶胶的危害程度?

    气溶胶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微生物本身的毒力、浓度、粒子大小以及当时实验室内微小气候条件.实验室环境越适合生物生存,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越大,并可能通过气流传播到同一建筑物的其他地方,甚至污染整个建筑物的空气.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主要存在于气溶胶中,如:结核杆菌、炭杆菌、SARS病毒、甲型H1N1病毒等。

    气溶胶如何分类?

    严格来讲,“气溶胶”指的悬浮在气体中的颗粒,例如空气中的小液滴。多年来,有很多已出版的相关研究通过颗粒直径对其进行分类。例如,普遍上认为:

    一是沿气流流线运动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5–10μm的小颗粒具有潜在的短距离和长距离传播能力;<5 μm的颗粒能够轻易穿透气道一直到达肺泡腔,<10 μm的颗粒容易穿透声门下方。

    二是直径> 20μm的大液滴,它们更容易在重力影响下沉降,由于液滴太大,它们无法沿吸入气流流线运动。对于这种粒径,佩戴普通外科口罩即可起到有效防护作用,这种大液滴由于直径太大,也不会通过口罩两侧(没有紧贴皮肤的地方)被吸入呼吸道。

    三是直径为10-20μm的“中间颗粒”,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兼有小颗粒和大液滴的一些特性,但沉降速度比小于10μm的颗粒快,且可能携带的病原体剂量比大于20μm的大液滴小。

    如何监测气溶胶?

    可以确定的是气溶胶在我们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但并非每个气溶胶都是带病毒的,在监测认识上更不能简单的把它断定为PM2.5(2.5微米以下空气颗粒物)那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从气溶胶的分类中了解到,<10 μm的气溶胶对于传播的危害性更大, 因而做PM10(10微米以下空气颗粒物)监测相对于PM2.5监测更有意义。尤其是在室内缺少通风的环境下,安装室内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同时监测室内环境中的PM2.5/PM10/温湿度/二氧化碳等,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身边环境,及时开展通风、新风等改善预防措施。

    后面对气溶胶传播,我们要重视,但不必恐慌。气溶胶虽然容易形成,但要感染人并不容易,而且我们还有措施预防。四川大学李后强教授撰文表示,由于一般气溶胶颗粒比较大,通常大于 10 微米、50 微米以上的多,一般的医用口罩就可以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