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馆对室内空气质量有什么要求?
耗资6亿,历时4年建造,全球zui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于近日正式开业,让天文及博物馆爱好者雀跃不已。近年来伴随着各地博物馆的建设,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与科学知识带来的魅力,然而这些场所属于公共场所,随之而来的室内卫生及空气质量问题也往往更收到关注。那么馆藏场所等公共场所的室内空气污染源主要是什么呢?
1、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物超标
对于某些公共场所,如密集的购物点,在客流高峰时段,购物人员多,造成二氧化碳超标严重。而对于新装修的环境来说,如果建筑本身通风条件不好,或者建筑装修装饰材料质量不好,也有可能造成甲醛或苯系物超标,严重污染室内环境。
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污染严重
有许多公共场所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长期不进行清洁,导致空调管道中形成大量污染物,一经较长时间运行,致使室内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容易引发呼吸道传染病传播。
3、集中空调系统新风量输入不足
按照国家规定,公共场所的最小新风量应该达到每人每小时30 立方米,以解决空间密闭而带来的空气质量问题。而部分经营者为了节省运行费用,把新风量关到很小,甚至*关闭,致使空气流通不畅,新鲜空气换不到室内,有害气体排不出去,造成室内空气污染。
除此之外,环境中影响展物及文物保存效果的因素也有很多,例如微小气候、空气质量、噪声、照度等,这些因素如果达到某种程度后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文物,甚至会影响参观者的观展体验。为了减少影响文物保存的不良因素,同时为观众营造一个良好的观展环境,国家针对图书馆、博物馆、画廊、展览馆等场所的卫生状况制定了一套标准(GB 9669-1996),对上述场所的室内温度、空气质量、噪音、照度等进行了规范。请参阅:
随着智能化科技的发展,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在绿色建筑中获得广泛应用。博物馆安装应用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目的,一是为了实时监测室内空气质量对藏品的影响,二是给来访的人们展示一个良好的室内环境。蓝居博物馆室内环境监测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对馆内温度、湿度、光照、颗粒物(PM2.5/PM10)、二氧化碳、VOCs、甲醛、噪音、氧气等环境因素进行监测,采集所需要的数据,并将采集数据实时地传送给监控终端和显示终端,使管理人员及来客能够通过监控终端及多媒体显示屏查看环境数据。
做好博物馆图书馆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有助于帮助建立一个“稳定、洁净、安全"的室内馆藏环境,部署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空气污染物的变化,有效的为博物馆环境的管理、监测、评估、调控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手段,能及时发现并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展品的危害作用,为打造智慧馆藏环境提供良好助力。